2009年11月13日

路牌·历史·文化

前一阵子,继乔治市中文路牌的繁简风波后,由于各造缺乏沟通,结果又闹起来了。这一回,是“传统口语”对上“规范华文”。

如果没有这一番争论,我还不知道原来口语相传的路名有这么多历史意义及文化底蕴呢!记得刚考上驾照时,总是喜欢驾车兜风。每每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(简称“迷路”),总要回家翻地图探个究竟。从那时起,也开始好奇马来文的路名和中文路名的种种关系……

从头条路到七条路,还有沓田仔、椰脚街、打石街、、车水路、海墘等,和马来路名毫无关系;另一些则是英殖民时期,直接从英文翻译过来的路名,如槟榔律(Penang Road)、纽冷(New Lane)。此次主要争议在于后者,规范路名把“律、冷”换成“路、巷”,从而引起众多反对声浪,我想这是有关当局始料未及的吧!

所幸,州政府最终还是俯顺民意,为这些传承百年的路名“正名”。回想当初,决定立下中文路牌,无非是为了显现乔治市的古迹特色,从而达到传承文化的目的。如果硬生生把这些路名规范化,岂非抹杀了我等先贤祖辈在此地扎根时留下的遗迹?

为了让下一代可以慎终追远,追念先贤,此举的确值得表扬!毕竟,中文路牌的目的,并非文字意义而已,更是代表了上一代人的历史渊源、文化遗产,以及这一代乃至下一代的历史记忆、文化素养!

没有评论: